北京2015年2月5日電 /美通社/ -- 為推動醫改進程,國家政策不斷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辦醫。在此背景之下,已經在中國發展起來的一批民營乃至是外資非公立醫療機構,其生存環境如何?有著怎樣的期待?圍繞這些話題,人民政協報對中國第一家外資綜合醫院創始人、和睦家醫療董事長李碧菁 (Roberta Lipson) 進行了采訪。報道全文如下:
在李碧菁的印象中,中國在近十幾年來較大的變化,莫過于中國中高收入人群越來越習慣于在生活中尋找滿足他們需求的服務和產品。“過去的醫療環境和投資環境都相對閉塞,高質量的民營醫療機構并不多。近年來,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醫療領域的投資日漸增多,非公立醫療機構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但我認為,這才是一個開始,隨著改革進一步深化,非公立醫療機構雖然會面臨挑戰,但也會迎來更多更大的發展機會。”
非公立醫療機構對社會有著怎樣的積極意義?李碧菁認為,非公立醫療機構體制、機制靈活,可以隨時引進一些公立醫院一時難以改變的概念和模式。李碧菁談到:“比如傳統公立醫院各科室分得很細,非常專業化,但預防和保健的概念卻相對缺失。人體是一個復雜的關聯體,每個細胞、每個器官之間都彼此關聯,甚至還有生理和心理的關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更為重要的是用一個整體的觀念面對保健和預防。和睦家是國內較早推動全科醫療的醫院,作為消費者保健與預防的親密伙伴,全科醫生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預防保健、疾病診斷的全面健康管理,可為專科醫生提供及時可靠的信息。現在的醫改政策也認識到全科醫療的重要意義,只不過因為公立系統的經濟架構很難以推廣一個高水平的全科醫療制度。”
李碧菁認為,根據市場需求做事,會促進行業新發展進步。“比如,我們在十幾年前就根據消費者需求開始推出商業保險、全科醫療和門診預約制度等新模式。據我們了解,每年中國有很多患者選擇到國外就醫,我認為,如果高端優秀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在國內能夠不斷發展壯大,或許能使更多的原本打算出國就醫的患者留下來。當然,要使他們留下來,我們還要繼續引進、儲備人才,并且實現公立、非公立醫療機構之間的人才交流。”
雖然有相關政策的推動,但非公立醫院在中國的發展也面臨挑戰。首先,為避免高端健康醫療市場的無序競爭以及低效經營,應嚴格準入制度,并在一定區域內避免重復設置。其次在稅收方面,李碧菁認為,最近十幾年來,政府一直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產業,并在醫改中扮演重要角色,推動中國醫改進程,這些都是好事,但是,非公立醫療機構需要按商業納稅,遠高于其他的政策鼓勵發展行業的賦稅水平,這依舊是個沉重負擔。此外,目前非公立醫療機構需要執行政府定價才有可能被納入定點醫保單位,今后可否考慮在未執行政府定價的醫療機構里,允許患者享受與公立三甲醫院同樣的醫保報銷額度,并使用個人支付或者其他商業保險作為補充?“比如,和睦家在中國的2000多名員工繳納了國家的社會保險費用,但卻無法使用醫保支付其在和睦家看病的部分費用。因此,我們殷切期待,醫保定點單位能早日向非公立醫療機構開放,提供部分費用報銷。”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與互聯網有機結合或將成為醫療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對此,李碧菁提到,互聯網是患者與醫療界溝通、連接的重要渠道,也是醫患關系實現改善的重要工具,因此,和睦家一直鼓勵醫生和專家通過互聯網提高患者對醫療知識的認知水平。“另外,為了方便患者,我們推出了一系列網上預約、付費和交流服務,也通過互聯網使醫生了解到患者的情況。比如和睦家家庭醫療,正在通過互聯網,讓高血糖患者直接將其血糖信息發回我們的監控中心,再由監控中心的專業醫護人員幫助患者監督其身體狀況,并及時給予健康指導或者進行有必要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