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9年9月23日 /美通社/ -- 9月的廈門,艷陽高照但卻不乏海風椰韻的優雅情調。一場中國腫瘤學最大規模、最具影響力之一(yi)的學術(shu)盛宴在(zai)廈門國際會議(yi)中心(xin)拉開帷幕。接近3萬腫瘤領域的專家(jia)學者、企(qi)業代(dai)表以及媒體記者朋友(you)們相聚(ju)在(zai)這里(li),共(gong)同探討(tao)腫瘤領域的最(zui)新學術(shu)成果和未來發(fa)展(zhan)方向。
9月(yue)20日下午,至本(ben)醫療(liao)(liao)科技作為腫瘤精準治療(liao)(liao)二代測序(NGS)領(ling)域的佼佼者,獨家承辦了唯一一場由NGS公司承辦的國際專(zhuan)場會議(yi)。會議(yi)以“多(duo)維定義、數(shu)據為王”為主題,著眼于中(zhong)(zhong)國人(ren)群在各個癌(ai)種(zhong)的數(shu)據特征(zheng)、挖掘(jue)中(zhong)(zhong)西方差異,探(tan)索中(zhong)(zhong)國特色的診療(liao)(liao)方案(an)。
會議邀請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徐瑞華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擔任大會主席,并邀請吉林省腫瘤醫院程穎教授、福建省腫瘤醫院黃誠教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Prof. Lei Zheng、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劉天舒教授、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張國君教授、北京協和醫院趙海濤教授、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陳功教授、MD安德森癌癥中心Prof. Charles Balch、廣東省人民醫院廖寧教授(按出(chu)場順序(xu)排名(ming))擔任會議主(zhu)持講(jiang)者,大咖云集、名(ming)家薈萃。
會議主席徐瑞華教授在開幕詞中熱情洋溢、激情澎湃地說:“我非常贊同‘數據為王’的主題,如今可以說有數據就有了一切。今天,來自腫瘤各領域的‘英雄豪杰’匯集在這里,探討從臨床到基因檢測,如何去做數據的整合、建立一個完整的治療體系、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主題,是市場傳承、創新、發展的(de)體現。今(jin)天的(de)會場座無虛(xu)席(xi),我甚(shen)至看到門外(wai)都站滿了人,很(hen)高興地看到大家這(zhe)種對知(zhi)識的(de)渴求、對腫(zhong)瘤診療(liao)領域的(de)關(guan)心。歡迎大家,會議正式開始!”
眾所周知,胰腺癌因預后極差被稱為“癌中之王”,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Prof. Lei Zheng給大家分享了在他的臨床實踐中對于胰腺癌精準治療的獨到見解。Lei Zheng教授表示,在胰腺癌患者中,僅有約7.7%的患者會通過手術治愈,化療會多治愈約4.5%的患者,還有多達87.8%的患者是沒辦法通過手術和化療治愈。如果多找到一些“不一樣”患者,那么我們就可以治愈更多的患者,是患者的生物學特征讓患者變得“不一樣”,這是精準治療的意義所在。除此之外,Lei Zheng教授還為大家分享了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建立的基因數據庫和正在進行的研究,引領大(da)家進入(ru)胰腺癌精準治療研(yan)究的前(qian)沿。
作為肺癌領域中國學者的驕傲,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曾把很多中國肺癌領域的研究成果帶到國際上,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力。那么,吳一龍教授對于中國肺癌的精準治療路徑又有哪些見解和期待?吳一龍教授表示,腫瘤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療是目前乃至未來10年的學科前沿,他從發現新的靶點、發現精準靶點藥物、臨床試驗確定結果、臨床實踐研究四個方向探討了一些中西方研究的結果。他指出,新靶點的發現仍然是中國目前的最弱項、中國的創新藥模仿居多,未來中國肺癌需要采取分子監測的治療模式、進行規范的真實世界研究逐漸形成國際影響力。
在今年的ASCO會議上爆出了很多肺癌的靶向新藥、有效率十分振奮人心,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格局不斷被打破;而對于免疫治療,錯綜復雜的免疫biomarker,仍未有定論。針對這兩個方面,廣東省人民醫院周清教授、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胡曉樺教授、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何勇教授、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田凱華教授、廣東省肺癌研究所鐘文昭教授展開討論。
特別難得的是,各位專家的觀點達成高度一致,目前靶向治療已從單基因精準治療全面發展成多基因精準治療;免疫治療不僅有PD-L1、腫瘤突變負荷(TMB)等生物標志物,正負向調節基因、免疫超進展基因等都與療效密切相關。所以說,如果沒有全貌的基因檢測數據很難對患者的治療策略有一個全面的把控,大panel的NGS檢測是大勢所趨。
我(wo)國是大家公認的肝癌大國,肝膽腫瘤的精準治療也因此備受關注。北京協和醫院趙海濤教授就帶(dai)來了非常全面的中國人群肝膽腫瘤數據,從基因突變圖譜到各項真實世界研究結果,層層遞進,豐富具體。一項與至本合作的研究(發表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結果顯示,DDR(DNA損傷修復,DNA damage repair)突變的肝癌患者TMB顯著高于DDR野生型患者,并且在近20%的肝膽腫瘤中都攜帶DDR基因的突變。趙海濤教授表示,我們需要積累像DDR的更多臨床治療數據。除此之外,他還介紹了即將在ESMO上公布的部分研究結果,大家拭目以待。
緊接著,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陳功教授帶來結直腸癌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生物標志物探索的數據。陳功教授十分幽默風趣,在介紹“春風不度玉門關”的結直腸癌免疫治療時,他總結說,只有MSI和TMB都“high”,病人才能“high”起來。另外,陳功教授特別提到,在至本TMB檢測助力的重磅胃癌免疫臨床研究中首次發現在晚期胃癌患者中TMB是接受PD-1單抗治療的潛在療效預測標志物,高TMB患者的有效率(33.3% vs. 7.1%)及總生存時間(14.6 vs.4.0 m),均明顯優于低TMB患者。該研究是由徐瑞華教授牽頭,發表于雜志《ANNALS of ONCOLOGY》,首(shou)次(ci)在國際上提出(chu)TMB在晚(wan)期胃癌患者接受PD-1抗體單藥治(zhi)療的生(sheng)存獲益預測價值。
廣東省人民醫院廖寧教授是乳腺癌精準治療領域著名的先行者之一,她也來到此次會議為帶來乳腺(xian)癌的學(xue)術前沿。廖寧教授十(shi)分認可至本(ben)的NGS大panel的檢測產品和數據(ju)(ju),相關(guan)研究(jiu)碩果累累。其中,她介(jie)(jie)紹了基(ji)于至本(ben)“元溯”產品的中國(guo)乳腺(xian)癌人群中BRCA1/2突(tu)變、HRD基(ji)因、PIK3CA突(tu)變、HER2 突(tu)變、FGFR 變異的數據(ju)(ju)特征。在免(mian)疫治療(liao)研究(jiu)數據(ju)(ju)中也(ye)介(jie)(jie)紹了基(ji)于至本(ben)“元溯”產品得(de)出的結論:
至本不敢忘記讓每一位患者受益的初心,一直致力于中國人群數據的積累和研究,得益于長期潛心的沉淀,至本形成了硬核的中國人群基因數據庫。至本醫療科技姚鳴博士帶來的講題為“至本數據發布讓我們更了解中國患者”,公布了至本最新的大樣本量真實世界研究數據,以期為各個癌種的學者帶來參考和啟發。姚鳴博士提到,系統驗證是NGS臨床檢測的必要條件。至本的產品驗證文章發表于《The Oncologist》,準確地針對單核苷酸變異、長/短插入缺失、拷貝數變異、重排進行系統驗證,全面覆蓋針對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生物標志物檢測驗證。研究結果表明,至本檢測產品具有高靈敏度、高特異性、高度可重復性的特點。
在如今的腫瘤治療領域,盛行“異病同治”的理念,不同的瘤種或許會由于存在相同的基因變異等生物學特征而對同一種靶向或免疫治療方案產生響應。在這種情況下,泛癌種的精準靶向治療如何相互借鑒經驗?免疫治療TMB檢測的cut off值如何定義?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陳功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陳治宇教授、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沈朋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王曉稼教授、山西省腫瘤醫院王育生教授圍繞此展開討論。各位專家提到,“異病同治”時代,選擇經過嚴格驗證的基因檢測產品非常重要,在TMB cut off值的選擇上,不同情況需要采取不同的數值,但最終病人的療效才是王道。
最后(hou),會議主席(xi)吳一(yi)(yi)龍教授總結(jie)(jie)說:“精準醫學發(fa)展到今天,給我(wo)們提出了(le)更(geng)多(duo)(duo)的要求,我(wo)們不僅要發(fa)現結(jie)(jie)果更(geng)要深入研究這些(xie)結(jie)(jie)果背后(hou)的意義(yi),我(wo)們必須更(geng)謹慎地(di)進行選(xuan)擇,更(geng)多(duo)(duo)地(di)尋找臨床證(zheng)據(ju)。最后(hou)感謝(xie)至本(ben)為我(wo)們呈現了(le)一(yi)(yi)場(chang)高水(shui)平的會議,謝(xie)謝(xie)大家!”至此,“多(duo)(duo)維定義(yi)數(shu)據(ju)為王”至本(ben)·CSCO精準治療國際專場(chang)圓滿結(jie)(jie)束。
用數據說話是至本一貫的姿態,用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是至本(ben)一貫的作風,此次會議干貨滿滿、腦力激蕩,硬核數據一一呈現,獲得各位與會者和CSCO官方的一致好評。數據為王,誰與爭鋒?至本將繼續努力,為(wei)大家呈現更多更好的(de)數(shu)據,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