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是整個人類社會所共同面臨的難題。
青島2013年9月23日電 /美通社/ -- 2013年9月21日上午,由求是雜志社指導,求是《小康》雜志社主辦,青島太行園林建設有限公司承辦的“2013第四屆中國生態小康論壇”在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青島舉辦。
本屆論壇以“創意城鄉建設與生態文明型生活方式”為主題,參與出席的政、學、產業界的人士共同倡議施行一種新的生態文明型的生活方式,讓每個公民確立新的消費觀、幸福觀和生活方式,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倡導者、熱心宣傳者和忠實踐行者,共同建設一個美麗中國。
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會長陳宗興臨時有公務不克與會,特派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會長助理王春益宣讀書面講話。陳宗興在講話中指出,“發展綠色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礎。要積極支持科技進步和創新,培育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新動力。推廣生態文明型生活方式,人人都成為生態文明的建設者和設計師。生態文明的實現需要創意,創意城鄉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陳宗興并希望求是《小康》雜志社以本屆論壇為新的起點,繼續舉辦“學習型、研究型、創新型、務實型、開放型”的中國生態小康論壇,不斷取得生態文明研究與推進工作的新業績,努力為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出席本屆論壇的嘉賓有國家林業局原副局長、中國林業經濟學會理事長李育才,幸福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董事長、原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總裁孟曉蘇,求是雜志社原社長、《小康》雜志社編委會主任高明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求是雜志社編委葛洪澤,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法案室原主任、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兼副院長薛惠鋒,重慶市南川區人民政府區長曹清堯,建設部法規司原司長、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朱中一,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正司級巡視員、教授王信建,德州市十二屆政協主席、德州市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會長田玉茂,住建部中國城市出版社總編輯歐陽東,國家林業局林業改革發展司副司長李近如,環保部中國環境報社副總裁艾鐵鷹,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員、生態人類學術工作委員會主席寇有觀,住建部城市化協會秘書長蔡義鴻,世界能源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副秘書長李隆興,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政策法規部主任丁丁,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市政工程系主任、學科帶頭人郝曉地,環保部自然生態司生態安全管理處處長王捷,章丘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楊傳軍、東營方圓有色金屬有限公司首席專家申殿邦,青島太行園林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苗在善,求是《小康》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舒富民等黨政官員、企業領袖、專家學者、媒體記者近百人。
(一)、生態“至高”點是文明
國家主席習近平說,“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然而,現實情況是,國人對于生態的標準卻很模糊,在達到小康社會的十個基本標準中,至今沒有生態環境方面的具體指標。在今年兩會期間,很多專家建議應當加大對生態環境方面評價標準的研究,適當調整評價指標,將生態的指標納入小康社會的基本標準中。值得關注的是,目前環保部正在制定生態文明目標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目前已完成初稿,正在書面征求地方意見。
從2005年起,《小康》雜志每年推出一期當年度的中國生態小康指數,迄今已連續第九年推出。在今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小康》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舒富民在會中與眾嘉賓共同探討了生態文明指標體系。在過去九年的數據監測中,各項測評量數值穩步提升,對于“美麗中國”的期待也越來越高,而另一方面,空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對于公眾的威脅與影響依舊,生態文明建設依然任重而道遠。九年來,中國生態小康指數已成為衡量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重要風向標。
(二)、讓生態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現在有微信、微博,我們也可以有‘微林業’。”
國家林業局原副局長、中國林業經濟學會理事長李育才在中國生態小康論壇演講中說,“微林業就是屬于每個人的林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創新生活方式、改變生活習慣來保護森林、培育森林。”
他舉例稱,“拒絕一次性筷子,每年可以增加森林蓄積118萬立方米,相當于多種380萬棵樹。”李育才因此倡導公眾要“拒絕一次性筷子、要學會紙張雙面打印、復印、倡導政府企業無紙化或使用再生紙、并且反對過度包裝,建議人人認養一棵樹。”
李育才說,“唯有結合我們每一個公民的力量,通過擁抱生態文明型生活方式,才能夠讓中國變得更綠色、更美麗!”
注重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只有實現“兩個方式”的轉變,才能落實十八大提出的從源頭上扼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小康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舒富民在致辭中舉例說:“比如,消費應以人的適度需要作為出發點、以人的健康生存和自然環境為目標,購買或使用無氟冰箱、無鉛汽油等綠色產品,減少或拒絕高能耗、高污染和奢侈消費;日常生活中注意垃圾分類處理,多乘公交出行,多騎車或步行代替駕車,自備購物袋,不用少用一次性用品,適度調高空調溫度,合理利用紙張,養成節水節能習慣,剩飯剩菜打包,拒絕購買過度包裝禮品等。”
舒富民說,《小康》雜志社將以本屆論壇為契機,倡導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文明消費,力求做到少污染、少索取、少浪費,提倡多運動、多清潔、多綠化的生態文明型生活方式。
這一倡議得到了與會嘉賓的高度認同。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兼副院長薛惠鋒就認為“打造生態文明型生活方式是一場綠色革命,更是一項涵蓋整個社會的系統工程。”他提出“六有”概念,倡導公眾實現由高消費的生活向低碳、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轉型,重塑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新型生存模式。
(三)、生態不僅要美在城市,也要美在鄉村
新一輪城鎮化大幕開啟。
城市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然而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不能以犧牲農村生態環境為代價。本屆論壇倡導生態美不僅要美在城市,也要美在鄉村,在城市和鄉村都應當倡導生態理念,提升全民生態素質。
論壇演講嘉賓幸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房集團原董事長孟曉蘇在回顧了英、法、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城鎮化進程后說道:“英美城鎮化過程中都帶來了嚴重生態破壞、資源過度利用、城鎮文化遺產被破壞,以及空氣、水、土壤嚴重污染等問題。中國要想不走他們的老路,就必須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到城鎮化過程的始終,建設順應自然生態規律的生態創意城鄉,為過生態文明型生活方式提供居所和空間。”
當然,發達國家的城鄉創意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孟曉蘇舉例稱,“比如說英國推動社區支持型的農業,由社區里的年輕人到農村去承包地,搞無污染的種植;而在美國推進的是城鎮農業,在城市空心搞農業;日本人則在大樓里種水稻,還十分暢銷。我們也需要有好創意,讓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城鎮規劃和生活時尚相對接。”
為了突出農村與城市構建生態理念的同等重要,本屆論壇上,設置高端對話環節,以“創意城鄉與生態文明型生活方式”、“生態園林與城市建設”、“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主題,邀請生態環保與節能減排主管部門領導、生態與節能領域專家學者、節能生態型企業領袖等生態環保與節能減碳領域精英的分享智慧、交鋒觀點,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