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0年11月23日 /美通社/ -- 近(jin)日,北京致知學校的(de)學術校長Dr. Michael Cascianelli接受了北京國際教育和社區資訊中文平臺“菁kids”的(de)專訪(fang)。訪(fang)談內容(rong)如下:
2020是不(bu)尋常的(de)一年(nian),疫情的(de)肆虐(nve)讓很(hen)多家長不(bu)得不(bu)重新(xin)思考(kao)“還要(yao)不(bu)要(yao)選擇國(guo)際教育?”,已經游離(li)在(zai)體(ti)制外的(de)孩子們(men),后疫情時代(dai)將何去何從?在(zai)這樣(yang)的(de)大(da)環境(jing)下,北(bei)京(jing)的(de)許(xu)多國(guo)際學校(xiao)都面(mian)臨(lin)著(zhu)生(sheng)源(yuan)流失、招(zhao)生(sheng)難等困境(jing)。
而今年新建校(xiao)(xiao)的北(bei)京致(zhi)知學校(xiao)(xiao)(以(yi)下(xia)簡稱“致(zhi)知”)似乎并(bing)沒受到疫情的影(ying)響(xiang),不僅如期開學,順利迎(ying)來了(le)第(di)一批(pi)學生,還(huan)收到了(le)學生、家長很(hen)高的評(ping)價。致(zhi)知有哪些獨特之(zhi)處?為什么會吸(xi)引許多學生不惜轉校(xiao)(xiao)而來?
菁kids走進了(le)致知(zhi)的(de)校(xiao)(xiao)園,與學(xue)術校(xiao)(xiao)長Dr. Michael Cascianelli交流后(hou)發現,在英美籍(ji)校(xiao)(xiao)長已幾乎成為國際學(xue)校(xiao)(xiao)的(de)標配時,這位意大(da)利籍(ji)的(de)校(xiao)(xiao)長所帶來的(de)教育理念的(de)確(que)與眾不同,讓(rang)致知(zhi)成為一所更順應時代發展(zhan),適合中國孩子(zi)選擇的(de)國際化(hua)學(xue)校(xiao)(xiao)。
Dr. Michael Cascianelli,著有(you)《理解天賦教育(yu)——父母與教育(yu)者必讀(du)》一書、英國(guo)(guo)皇家(jia)藝術學(xue)(xue)會院士(shi)、英國(guo)(guo)劍橋(qiao)大學(xue)(xue)教育(yu)學(xue)(xue)博士(shi)、碩(shuo)士(shi)、美國(guo)(guo)工商管理碩(shuo)士(shi)、荷蘭海牙皇家(jia)音樂(le)學(xue)(xue)院音樂(le)專業學(xue)(xue)士(shi)、劍橋(qiao)國(guo)(guo)際(ji)考(kao)試委員(yuan)會授權考(kao)官(guan)
被大眾誤解的“天賦教育”
這么做才得其要義
在整個訪談過(guo)程(cheng)中(zhong),Dr. Cascianelli反復強調“要(yao)為學(xue)生創(chuang)造機會,要(yao)支(zhi)持學(xue)生,要(yao)讓(rang)他們表達(da)自己的心聲。”
Dr. Cascianelli解釋道:“在被支持的環境下,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天賦潛能和熱情所在,才能夠不斷地去探索各種未知的可能。換句話說,就是盡可能地去發掘每個學生的天賦。”
許多人會認為天賦是“少部分人與生俱來的特性”,Dr. Cascianelli不這么認為。他指出,在天賦教育領域接受過專業培訓的老師不會隨意指出某個學生在某方面具有天賦,而是會去強調,什么樣的行為是有天賦的行為。
在他的眼中,任何學生都有可能展現出有天賦的行為。在致知,老師們通過自己(ji)觀察到(dao)的(de)(de)、學生們展現出(chu)來(lai)(lai)的(de)(de)天賦行為(wei)進行溝通分析,來(lai)(lai)決定該如(ru)何更好(hao)、更有效、個性化地支持每一個學生。有利于天賦發展的(de)(de)行為(wei)將(jiang)受到(dao)鼓勵,更能幫助學生發展好(hao)自己(ji)的(de)(de)天賦。
《理解(jie)天賦教(jiao)育—父母與教(jiao)育者必(bi)讀》封(feng)面
“天賦(fu)教育(yu)”是(shi)致知的核心教育(yu)目標之一(yi)。強調天賦(fu)教育(yu),還(huan)要從Dr. Cascianelli自(zi)身的經歷講(jiang)起。
出生于意大(da)利的(de)Dr. Cascianelli成(cheng)長在(zai)一(yi)個國(guo)際化家庭環(huan)境中(zhong)。祖父母長期(qi)在(zai)英國(guo)工作,為(wei)他提供(gong)了在(zai)雙語環(huan)境下成(cheng)長的(de)機會,也激發了他從小(xiao)對語言和文學的(de)熱(re)愛,當(dang)他十四五歲就讀于意大(da)利公立(li)學校(xiao)時,就被(bei)老(lao)師定義為(wei)有(you)天(tian)賦的(de)孩(hai)子。
沒想到這種標簽式的定義卻給他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一(yi)方面(mian),朋友們覺得我和他們不(bu)一(yi)樣,另一(yi)方面(mian),我總是害怕承擔老師們的(de)(de)期(qi)望,越來越不(bu)自(zi)信,不(bu)再能自(zi)由地表達自(zi)己(ji)的(de)(de)想法,這讓我對自(zi)己(ji)所處的(de)(de)教育環境越來越疏離。”
正是自己童年的經歷,指引著Dr. Cascianelli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選擇了“天賦教育”作為他的研究方向,完成并出版了《Understanding Giftedness-A Guide for Parents and Educators》(《理解天賦教育—父母與教育者必讀》)一書。
Dr. Cascianelli回憶(yi)道:“當我(wo)(wo)(wo)被老師(shi)定義(yi)為有天賦時起(qi),就開始思考,為什(shen)么我(wo)(wo)(wo)需要這(zhe)樣(yang)(yang)的教育?我(wo)(wo)(wo)不喜歡(huan)這(zhe)樣(yang)(yang)的教育。”
今天,已身為教育工作者的Dr. Cascianelli不希望自己當年經歷的困境重現在致知的學生身上。他指出:“20世紀的教育算不上是好的教育,當今很多國家的教育依然強調一致性 -- 所有的學生都在學著同樣的知識,沒有針對個人的個性化發展空間與機會。但是,這也給了我們創新的機會。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們足夠敏感,我們就能夠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支持我們的學生。”
之所以不斷地強調“支持”,Dr. Cascianelli說:“如果一朵花不能綻放,你能做的不是要去改變這朵花,而是去改變這朵花的生存環境。同樣的,如果我們覺得一個學生表現不好,我們要考慮的不是如何去改變這個學生,而是改變我們教育的方法,為他(ta)提供合適(shi)的(de)環(huan)境,去激(ji)發(fa)出他(ta)的(de)天賦潛能。”
這正是致知的主要教育目(mu)標(biao)之(zhi)一:為學(xue)生(sheng)們(men)創造機會,讓他們(men)時刻感受(shou)到被支持著。然而,這個目(mu)標(biao)不能僅僅停留在字面上,只有切實(shi)地落實(shi)到行(xing)動上,才能對學(xue)生(sheng)產生(sheng)真正的影(ying)響。
Dr. Cascianelli把這定義為創新教育的一種:“創新不僅僅指狹義上的創造力,教育中的創新也包括通過教育工作者的群策群力,為他人(學生)的生活創造更多意義。這(zhe)也正是我(wo)們(men)有(you)別于其他學校(xiao)的地方(fang)。”
當中國國家課程與IB強強聯合
致知的課程設置,在扎實的學術體系中兼顧了國內和國際化教育的精髓 -- 以中國國家課程為基礎,創造性融合IB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評估方式等,使學生能(neng)夠運(yun)用雙(shuang)語言(yan)進行探究式學習,兼顧拓展(zhan)思(si)維的(de)深度(du)和廣度(du),發展(zhan)交流能(neng)力(li)、多元文化理解(jie)能(neng)力(li)、全球意識與(yu)參與(yu)能(neng)力(li)。
學習中(zhong)國(guo)(guo)國(guo)(guo)家(jia)課程,是為(wei)了讓中(zhong)國(guo)(guo)學生對自(zi)己(ji)的(de)(de)身(shen)(shen)份(fen)有(you)認同感。同時,致(zhi)知扎根于中(zhong)國(guo)(guo),學校(xiao)的(de)(de)管理者(zhe)希(xi)望在校(xiao)園內創造鮮(xian)活(huo)的(de)(de)中(zhong)國(guo)(guo)身(shen)(shen)份(fen)認同環境。這點(dian)對于外(wai)國(guo)(guo)的(de)(de)學生也是非常(chang)重要(yao)的(de)(de),他(ta)們(men)將更深刻地感受到自(zi)己(ji)融(rong)入到了中(zhong)國(guo)(guo)的(de)(de)環境中(zhong)。
為(wei)什么要創造性地融合IB理念與(yu)教學策略?這依然可以追溯到Dr. Cascianelli的成長(chang)經歷。
彼時,意大利標準化(hua)的(de)(de)(de)教育(yu)模(mo)式讓Dr. Cascianelli十幾歲就開始(shi)思(si)考(kao)“我(wo)為(wei)什么要接受這(zhe)樣(yang)的(de)(de)(de)教育(yu)?”早(zao)年埋下(xia)的(de)(de)(de)種子在(zai)大學的(de)(de)(de)最后一年,當他得到在(zai)荷蘭英(ying)國(guo)(guo)學校為(wei)期六個月的(de)(de)(de)實習機會時開始(shi)萌發(fa)。“徹底(di)地愛上了國(guo)(guo)際(ji)教育(yu)、愛上了IB。”Dr.Cascianelli毫不掩(yan)飾(shi)他對教育(yu)的(de)(de)(de)熱情。
如何成(cheng)為(wei)(wei)一(yi)名(ming)國際(ji)教(jiao)(jiao)師成(cheng)為(wei)(wei)了他追求(qiu)的目(mu)標。獲得職(zhi)業(ye)教(jiao)(jiao)師資格證書,在(zai)國際(ji)學(xue)(xue)校任教(jiao)(jiao),攻讀(du)劍(jian)橋大學(xue)(xue)教(jiao)(jiao)育(yu)學(xue)(xue)碩士,劍(jian)橋大學(xue)(xue)教(jiao)(jiao)育(yu)學(xue)(xue)博士……Dr.Cascianelli用實際(ji)行動(dong)來完成(cheng)自(zi)己的夢想。
IB和中國國家課程的區別在于:IB是引導式、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而中國傳統課程采用“填鴨式”結果導向的教學方式。二者完全不同但并不矛盾,反而可以在各自的短板上互補。
在一些(xie)以IB為主的(de)國(guo)際學(xue)校(xiao)里,學(xue)生們會面(mian)臨到數學(xue)和中(zhong)(zhong)文(wen)淺(qian)嘗則止、深度不足的(de)問題,讓很(hen)多中(zhong)(zhong)國(guo)家長(chang)頗為焦(jiao)慮。在全部學(xue)習國(guo)家課程體系的(de)學(xue)校(xiao)里,孩子們的(de)學(xue)習看(kan)起來更(geng)像是在為高考(kao)做準備。
2014年的暑假,Dr. Cascianelli在復旦大學學習中文時,他了解到了中國的高考制度。他從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發,試圖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如果教育的目的不單純是為了高考,同時也能把學生們培養成為終身學習者,會對學生的影響更加深遠嗎?致知能否提供一種教育模式,既可以為學生今后參加高考做好充分的準備,又能夠把他們培養成有探究能力的終身學習者呢?致知對國內課程體系(xi)的保(bao)留,正來源于這個出發點。
在(zai)致知,中國國家課(ke)程和IB課(ke)程是如何(he)融合在(zai)一起的(de)?以數學為(wei)例:
數學被分成兩門獨立的課程,國家數學課程和IB數學。前者主要訓練學(xue)(xue)生對概念的(de)記憶、解題(ti)的(de)速度與準確性;后(hou)者以探究(jiu)式的(de)方式,研究(jiu)每個(ge)單元(yuan)里的(de)知識點。兩(liang)門課(ke)由不(bu)同的(de)老師(shi)教(jiao)(jiao)授(shou)。在國家數學(xue)(xue)課(ke)程上(shang),老師(shi)們會覆蓋非常(chang)多的(de)知識點,完全參照教(jiao)(jiao)委教(jiao)(jiao)學(xue)(xue)大綱的(de)教(jiao)(jiao)學(xue)(xue)要求。
在學(xue)習結果的評(ping)(ping)(ping)估方面(mian),IB涵蓋三種(zhong)評(ping)(ping)(ping)估,課前摸底評(ping)(ping)(ping)估(diagnostic assessment)、課程過程中的形成性(xing)評(ping)(ping)(ping)估(formative assessment)和(he)課后總結性(xing)評(ping)(ping)(ping)估(summative assessment)。
通(tong)過(guo)三個時間點,老(lao)師可以比較(jiao)全(quan)面地了解(jie)學(xue)生(sheng)的(de)真實水平。而在中(zhong)國(guo)數學(xue)課(ke)程(cheng)中(zhong),評(ping)估標準往(wang)往(wang)只有最終的(de)考試成績,比較(jiao)欠缺(que)的(de)是(shi)學(xue)習過(guo)程(cheng)中(zhong)對學(xue)生(sheng)進(jin)行(xing)的(de)形成性(xing)評(ping)估。IB則(ze)可以在此方面與國(guo)家課(ke)程(cheng)互(hu)補。
“不論是國家課程還是IB課程,更深層的目標還是要通過課程激發學生的天賦潛能。我們(men)又回(hui)到了最(zui)初的問題,如(ru)何更(geng)好地(di)為學(xue)生(sheng)提供支持。”Dr. Cascianelli說。
每個人都是學習者
在致(zhi)知(zhi),學(xue)生、老師、家(jia)長不會(hui)被(bei)當作單獨的(de)個(ge)體來看待,每(mei)個(ge)人(ren)都是學(xue)習者。學(xue)校(xiao)為家(jia)長提供如何與子女溝通的(de)課(ke)程,為學(xue)生開設如何與父母相處的(de)課(ke)程,教給老師如何與家(jia)長、學(xue)生或領(ling)導交流。
若沒有這樣的(de)學(xue)習社區環(huan)境,想要的(de)變革是不(bu)可(ke)能發生(sheng)的(de)。致知希望學(xue)生(sheng)在(zai)學(xue)校(xiao)為(wei)他們營(ying)造的(de)環(huan)境中形成以下三種特質(zhi):
幫助學生成為(wei)這樣的人,對老師有著(zhu)極(ji)大的要(yao)求。成為(wei)致知(zhi)的老師,除了要(yao)接受常規的教師職業培(pei)訓,還要(yao)接受許多(duo)額外的校內(nei)培(pei)訓。
其中包括一個龐大的社會情感課程,學(xue)(xue)校與耶魯大學(xue)(xue)情感中心合作為致知進行RULER項目的(de)(de)學(xue)(xue)習與教師(shi)培訓;還有對天賦(fu)教育的(de)(de)學(xue)(xue)習;以及溝通(tong)能(neng)(neng)力的(de)(de)學(xue)(xue)習,致知一貫(guan)堅持(chi)并允許學(xue)(xue)生(sheng)在老(lao)師(shi)、家(jia)長和教育工(gong)作者的(de)(de)指導下(xia)表達自己(ji)的(de)(de)想法。“如果我們(men)讓孩子自由表達,他們(men)將(jiang)有可能(neng)(neng)探索出自己(ji)的(de)(de)天賦(fu)潛能(neng)(neng)。”Dr. Cascianelli表示(shi)。
社會情(qing)感課程作(zuo)為學校的(de)(de)亮點課程之一,不僅針對老(lao)師,致知的(de)(de)學生從幼兒園大班開始也會接觸這門課程。
有數據顯示,在PISA(國際學(xue)生評估(gu)項目)這樣的(de)全球范(fan)圍內(nei)進行的(de)標準化測(ce)試中,中國學(xue)生在數學(xue)、科學(xue)和(he)語(yu)言(yan)方面均處于領先水平,但在幸(xing)福與快樂程度的(de)結(jie)果則完全不同。
通(tong)過社會情感課程的(de)學(xue)(xue)習,學(xue)(xue)生(sheng)(sheng)們(men)能夠(gou)對(dui)彼此更(geng)加有同理(li)心,對(dui)他人(ren)更(geng)加有熱(re)情,學(xue)(xue)會如何應對(dui)周邊的(de)環境。當(dang)學(xue)(xue)生(sheng)(sheng)面臨困惑時,他們(men)知道(dao)自己(ji)可以去找老(lao)師尋求幫(bang)助,不(bu)論(lun)這個困惑是否是與學(xue)(xue)校里發生(sheng)(sheng)的(de)事相關(guan)。
如果學生在人生的初期就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并知道該如何應對,那么他們將茁壯成長,為應對更多的困難做好準備。
通過(guo)社會(hui)情感課程(cheng)的(de)(de)(de)(de)學(xue)(xue)習(xi),學(xue)(xue)生(sheng)(sheng)們(men)(men)(men)還將有機會(hui)在固定型(xing)、成長型(xing)、創新型(xing)三種思(si)維模式(shi)中逐步升(sheng)級(ji)。當(dang)他們(men)(men)(men)敢于(yu)面對挑戰時(shi),會(hui)發(fa)現挑戰越大收獲越多。這個過(guo)程(cheng)中,學(xue)(xue)生(sheng)(sheng)們(men)(men)(men)收獲的(de)(de)(de)(de)正(zheng)是創新型(xing)的(de)(de)(de)(de)思(si)維方式(shi)。不斷地尋找問題(ti),解決問題(ti),使得學(xue)(xue)生(sheng)(sheng)們(men)(men)(men)最(zui)終成為自己生(sheng)(sheng)活中的(de)(de)(de)(de)變革引領(ling)者,這正(zheng)是學(xue)(xue)校對他們(men)(men)(men)的(de)(de)(de)(de)期待。
“學(xue)生(sheng)們(men)能夠在(zai)這(zhe)樣一(yi)個為他們(men)精心(xin)打造的(de)環境中被(bei)支持、被(bei)聆聽,不斷(duan)學(xue)習、摸索、成(cheng)長,這(zhe)就是一(yi)種有意義的(de)生(sheng)活。”Dr. Cascianelli如是說。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