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愿共濟、馭勢共生,聚焦患者未盡之需,邁向實體腫瘤防治事業之共同愿景
北京2022年10月22日 /美通社/ -- 2022年10月22日,百濟神州第四屆實體腫瘤高峰論壇(BEST,BeiGene Summit of Solid Tumor)成功召開。本屆高峰論壇以"百愿共濟、馭勢共生"為主題,聚焦實體腫瘤治(zhi)(zhi)療(liao)領域熱點(dian),就實體腫瘤創(chuang)新(xin)療(liao)法(fa)的全球研發動向(xiang)和臨床診療(liao)最新(xin)趨勢展開巔峰對話,凝(ning)聚產學研醫多方力量,共同駕(jia)馭未(wei)來實體腫瘤治(zhi)(zhi)療(liao)創(chuang)新(xin)之勢。
本屆高峰論壇全程在線上舉(ju)行,國內外眾多實體腫瘤領域頂尖(jian)專(zhuan)家(jia)、學者濟濟云端,共襄(xiang)學術盛舉(ju)。
作為連續開展四屆的高規格年度學術盛會,本次百濟神州實體腫瘤高峰論壇匯聚眾多大家智慧博論:山東省腫瘤醫院于金明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馬丁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解放軍總醫院張旭院士、解放軍總醫院江澤飛教授、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梁軍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沈琳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以及百濟神州總裁、首席運營官兼中國區總經理吳曉濱博士,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全球研發負責人汪來博士出席大會致辭或主題(ti)分享,共話全(quan)球抗實(shi)體腫瘤事業新(xin)突破、新(xin)局(ju)面、新(xin)前景。
聚焦實體腫瘤研發前沿,以全球視野濟患者未盡之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顯示:2020 年全球新發癌癥病例1929萬例,癌癥死亡病例 996萬例[1],全球發病率較高的幾大瘤種均為實體腫瘤。隨著全球實體腫瘤臨床研究與新藥研發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腫瘤創新藥進入患者視野,為全球實體腫瘤患者帶來新希望。
于金明院士表示:癌癥作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推進腫瘤精準防控體系的建立是提升腫瘤防治的關鍵。越來越多創新藥破繭成蝶,正不斷推動中國臨床診療實踐,并且讓更多腫瘤患者用得上、用得起、用得久這(zhe)些(xie)高(gao)品質(zhi)免疫治(zhi)療藥物。"我們非常開心看(kan)到以(yi)百濟神州為代表的生物藥創新藥企,可以(yi)跟(gen)國(guo)內臨床(chuang)專家緊密(mi)合作,真正地實現雙贏,共同攻堅克難,一道(dao)提高(gao)學術(shu)水平(ping),推動腫(zhong)瘤防治(zhi)事業發展。"
復發性卵巢癌、宮頸癌及子宮內膜癌,是嚴重危害婦女健康的三大惡性婦科腫瘤[2][3][4],是需要高度關注的實體腫瘤領域。馬丁院士表示:《"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 2030 年,總體癌癥 5 年生存率提高 15%,于我們而言任重道遠。目前腫瘤的治療,從過去的放療化療到手術,現在已經進入到了精準治療的時代。"百濟神州在實體腫瘤尤其是婦科腫瘤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像PARP抑制劑帕米帕利、PD-1抑制劑替雷利珠等,對改善患者的預后做出了重大貢獻。希望國家政府、社會、企業、醫務工作者共同努力,將婦科腫瘤、實體腫(zhong)瘤(liu)等重大(da)疾病(bing)通過我(wo)們的努(nu)力達到非常好的治療效果,真正造福于廣大(da)人民(min)群眾。"
在中國,肝癌是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原發性肝癌作為我國第四位常見惡性腫瘤及第二位腫瘤致死病因[5][6][7],有著尚未被滿足的巨大醫療需求。樊嘉院士表示:除了不斷引領醫學診斷和治療技術的創新,藥物的推陳出新也是重要的一環。創新的診療理念和手段,要真正惠及病患,離不開高質量的學術交流。"我們很高興地看到,百濟神州為滿足中國肝癌患者的臨床需求,深耕研發并不斷地推出創新治療方案,更持續提供高質量的學術交流平臺。今天我們匯聚于(yu)此(ci),交(jiao)流最新學術(shu)進展,也期(qi)待通過本次大(da)會收獲最前沿(yan)的信息(xi),結識更(geng)多(duo)志同道合的同仁,一道造福(fu)更(geng)多(duo)病患。"
除肝癌外,腫瘤免疫治療在既往藥物治療手段十分有限的泌尿系統腫瘤中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張旭院士表示:免疫治療已經成為尿路上皮癌、腎細胞癌的標準治療,可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近幾年,免疫治療在國內應用越發廣泛,這與創新藥企的崛起和努力密不可分。"替雷利珠單抗尿路上皮癌適應癥獲批,成為首個在中國獲批該適應癥的PD-1單抗,具有劃時代意義。很高興看到百濟神州正在積極擴(kuo)展全(quan)(quan)球臨床研(yan)究布局,也期待看到替雷利(li)珠單抗(kang)能盡快惠及全(quan)(quan)球患者。"
會上,各位專家還就消化道腫瘤、腫瘤骨轉移等領域和話題開展研討,并表示:中國消化道腫瘤每年新發患者超百萬,患者通常面臨診斷晚、預后差、疾病負擔重等現實挑戰,多年以來消化道腫瘤領域的創新藥物少,治療效果不佳,存在著巨大的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需要更多像百濟神州這樣的創新企業注入更多力量和臨床專家共同攻堅克難。腫瘤骨轉移是越來越多患者面臨的問題,其特殊性使得多學科診療模式成為常規,讓不同瘤種、不同專業領域的醫生都能在骨轉移的診療中發揮所長,讓晚期(qi)腫(zhong)瘤(liu)患(huan)者延長生(sheng)存的同(tong)時,更好地維護生(sheng)命尊嚴。
集產學研醫之合力加速科研轉化,邁向實體腫瘤防治事業之共同愿景
近年來,中國腫瘤創新藥產業的臨床研究與試驗迎來了蓬勃發展之勢。數據顯示:2015年中美歐日創新藥核心臨床試驗開展數量總數為1091,其中中國占比僅為9.3%; 到了2021年,這個總數變成了1122,但是中國臨床試驗數量為354,占比31.6%[8]。中國臨床試驗,從(cong)數量(liang)到質量(liang),都(dou)開(kai)始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tou)角。
徐瑞華教授在會上表示:百濟神州的BEST學術會議,在推動臨床腫瘤學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作為臨床腫瘤學會,和百濟神州長期以來精誠合作,在各個領域特別是實體腫瘤領域取得了很多進展,‘醫’和'藥’的合作,讓我們中國臨床診治水平走向新高度。今(jin)天的內容非常(chang)豐富,特別(bie)是一些(xie)學(xue)術大(da)家和學(xue)術領域代表進行了一個非常(chang)好的學(xue)術交流,互(hu)相啟發、加強合作。"
吳一龍教授表(biao)示(shi):"最近百(bai)濟神州在(zai)全球實現了一個新的(de)(de)突破,那就是他的(de)(de)澤布替(ti)尼在(zai)同(tong)伊(yi)布替(ti)尼的(de)(de)頭對(dui)頭研究中,證實了我(wo)(wo)們有能力成為(wei)(wei)BEST,我(wo)(wo)們一定會成為(wei)(wei) BEST。今天大會吸引了很多院(yuan)士(shi)和實體腫瘤臨(lin)床專(zhuan)家,我(wo)(wo)相信這(zhe)類學術的(de)(de)交流(liu)永遠(yuan)在(zai)路上,永無止(zhi)境。只有通過這(zhe)樣(yang)的(de)(de)交流(liu),我(wo)(wo)們才能明(ming)確未來的(de)(de)路該(gai)如何(he)走。找對(dui)了路走向未來,我(wo)(wo)們就有可能像百(bai)濟一樣(yang)成為(wei)(wei)BEST!"
江澤飛教授強調:"百濟神州既(ji)是(shi)民族(zu)的(de)、自主的(de),又是(shi)更國際的(de)創新藥企,像BEST這樣(yang)的(de)會議必將帶來很好(hao)的(de)學術氛圍,希(xi)望大家通過這樣(yang)的(de)交流達(da)成更多共識,推(tui)動行業進步。"
梁軍教授(shou)感嘆道:"大(da)家需共同(tong)努力(li),對肝癌的(de)(de)免疫治療(liao)或者免疫聯合(he)治療(liao)更加(jia)緊密地攜手,給(gei)病人帶來最(zui)好的(de)(de)方案(an)、最(zui)優惠的(de)(de)方案(an)。通過本次BEST大(da)會,希(xi)望我們百愿共濟、馭(yu)勢共生!"
沈琳教授在(zai)會(hui)上表示(shi):"此次大會(hui)在(zai)中(zhong)(zhong)國常見腫瘤、中(zhong)(zhong)國特(te)發腫瘤及難治(zhi)(zhi)性腫瘤都有涵蓋(gai),都是金(jin)子般(ban)的(de)精華,體現(xian)了我(wo)國對(dui)疾病(bing)研(yan)究的(de)現(xian)狀和水平,展現(xian)了研(yan)究者(zhe)們對(dui)這(zhe)些疾病(bing)的(de)看法和未來(lai)預測(ce),更重(zhong)要的(de)是看到了百濟神州在(zai)整(zheng)個腫瘤領域的(de)布局(ju),以及對(dui)中(zhong)(zhong)國腫瘤研(yan)究的(de)巨大推動和引領作用,甚至(zhi)在(zai)很多腫瘤領域已至(zhi)國際(ji)前(qian)沿。我(wo)們期待未來(lai)大家(jia)能(neng)和百濟神州這(zhe)樣的(de)企業繼續(xu)合作,解決全球腫瘤治(zhi)(zhi)療共同的(de)難題(ti)。"
百濟神州在產品管線布局上聚焦腫瘤領域,在實體腫瘤是目前覆蓋治療領域最多的創新企業之一。汪來博士表示:百濟神州12年征程至今,一直秉持以患者為先、科學為本的理念,希望能夠引領整個生物制藥行業的變革,研發出有效并可及的創新藥物。除了百濟神州一直聚焦的血液腫瘤和實體腫瘤領域外,近年來,我們已開始進入免疫腫瘤和免疫炎癥領域,并期待在未來十年中有更多、更復雜的有效藥物進入臨床階段。我們希望和各位研究者繼續開展進一步的深入合作,幫助這些藥物盡早惠及中國患者并造福全世界。"
吳曉濱博士表示:"得益于創新企業同臨床醫生互動的增強,醫學轉化的速度也在大幅提升,使得我們老百姓和患者體驗到了中國創新藥的速度、親民的價格和高度的品質。百濟神州一直大力支持臨床醫生開展學術討論,也同許多專家一起以研究者發起的研究方式探索創新治療方案。我們有幸見證到越來越多的由中國學者牽頭的研究,登上了國際的舞臺,讓中國智慧惠及全球學術界;同時他們也將國際前沿的研究成果帶回國內,繼續指導創新企業開展臨床試驗的思路。未來,百濟神州要繼續和各位臨床專家攜手并肩,不斷探索創新治療方案,共同為我國患者、為全球患者貢獻中國的力量。"
*本(ben)材(cai)料涉及的產(chan)品(pin)信息僅作科學信息交流(liu)目的,僅供醫療衛生專業(ye)人士參(can)考(kao);藥(yao)品(pin)處(chu)方(fang)請參(can)考(kao)國(guo)家藥(yao)品(pin)監督管理局批準的藥(yao)品(pin)說(shuo)明
[1] WHO 2020 腫瘤疾病負擔報告 |
[2] 中國抗癌協會婦科腫(zhong)瘤(liu)專(zhuan)業委員(yuan)會. 卵巢(chao)惡(e)性腫(zhong)瘤(liu)診斷與(yu)治療指南(nan)(2021年(nian)版)[J]. 中國癌癥雜志, 2021, 31 (6): 490-500. |
[3] 中國(guo)(guo)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專業委員會 . 子宮(gong)頸(jing)癌診(zhen)斷與(yu)治療指南(2021年版)[J]. 中國(guo)(guo)癌癥雜志, 2021, 31 (6): 474-489. |
[4] 中國(guo)抗癌(ai)協(xie)會婦科腫瘤專業委(wei)員會. 子宮內膜癌(ai)診斷(duan)與治療指南(2021年(nian)版(ban))[J]. 中國(guo)癌(ai)癥雜志, 2021, 31 (6): 501-512. |
[5] Zhou M,Wang H, Zeng X, et al. Mortality,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1990-2017: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 Lancet, 2019, 394(10204):1145-58. |
[6] Chen W, Zheng R, Baade PD,et al.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J]. CA Cancer J Clin, 2016, 66(2):115-32 |
[7] https ://gco.iarc.fr/today/data/factsheets/cancers/ll-Liver-fact-sheet.pdf. |
[8] 醫藥魔方 Pharma Go數據庫 |